时间:2023/3/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11月22~25日,由人民网内蒙古频道和鄂尔多斯市委网信办共同策划的鄂尔多斯市“共绘同心圆同筑中国梦”网络主题活动在鄂尔多斯市举办,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随采访团一行深入东胜区、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和鄂托克前旗,重温了一个又一个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

“上海孤儿”兰七十六:扎根草原六十余载

60多年前,上海名孤儿乘坐火车北上,辗转来到内蒙古,在大草原的滋养下健康成长。老党员兰七十六就是这批“国家的孩子”中的一员。

11月22日,记者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展旦召嘎查见到了他,现年65岁的兰七十六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建设美丽的嘎查,扎根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

如今的兰七十六依然能想起3岁时的记忆,记得自己从上海来到当时的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育儿院。他记得自己不久后就和另外两名上海孤儿坐班车来到达拉特旗,4月微雨中,蒙古族养父母骑着马,如获至宝地将自己带回家中。“我的养父母都是质朴宽厚的蒙古族人,他们对我视如己出,节衣缩食供我吃饱穿暖,在那个艰苦年代,依然供我读书认字,让我成为了有文化的年轻人。”提起养父母,兰七十六心怀感恩,他也信守了“他养我小,我养他老”的承诺,为养父母养老送终。

兰七十六和杨宝宝畅谈往事

提起附近的十几名“上海孤儿”,兰七十六如数家珍,其中和他关系最好的是曾经同乘一辆班车的杨宝宝,身份认同感和几十年的朝夕相处,让他们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亲兄弟,两人曾一同前往上海市参观世博会,寻找记忆中的“根”,也会一起用鄂尔多斯方言戏言模仿,在“阿拉上海人”中,老哥俩笑成一团,这也是他们唯一会说的上海话。

杨宝宝刚来当地时营养不良,双腿无力站不起来,还患有肺结核,养母倾尽全力为他治疗,不仅到处寻医觅药,还每晚用手为他一直按摩。全家吃野菜杂粮,唯独给他吃一毛钱一个的白面饼子。“没有我妈(养母),我早就死了,我和兰七十六一样,都是草原的儿子。”提起这段往事,杨宝宝眼圈泛红,他表示,自己和兰七十六在草原母亲的哺育下茁壮成长,如今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四个民族一家亲

苗族、蒙古族、汉族、哈尼族,4个家庭成员4个民族,缤纷多彩的民族服饰,风情各异的民族风俗,在浪腾老人的家中汇成一段包容融合的民族团结佳话。

浪腾老人的多民族大家庭其乐融融

11月23日下午,记者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浪腾老人的家中,感受了这个多姿多彩的大家庭。68岁的浪腾老人是蒙古族,丈夫杨长军是苗族,来自湖北省宜昌市,二儿媳李春芬是哈尼族,来自云南省普洱市,大女婿刘荣是汉族。在这个家庭中,各民族民俗都被尊重,家中既过传统的中秋节、春节,也会体验苗族的火把节、哈尼族的十月年。每逢盛大节日和特殊日子,家人们都会围坐在一起,笑语晏晏,热闹非凡。

“我之前被老公描绘的蓝天白云大草原‘骗’到了这里,来了之后发现这里跟呼伦贝尔大草原有很大差距。不过跟对了人就不会后悔,慢慢也适应了这里,把这里当做第二故乡了。”来自云南省普洱市的二儿媳李春芬笑着告诉记者。远嫁异地的她穿着鲜艳的哈尼族服饰,依然保持了很多家乡的习惯,家中的院子内堆放着从黄山背回来的竹筒,平时用于捣蒜、擂辣椒等。

脱贫到扶贫斯仁塔日娃一诺千金

曾因变故一夜返贫,来自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哈日根图嘎查的斯仁塔日娃老人诚实守信,在古稀之年慷慨奋进,再度致富后回馈乡里,用羊群、草料、农机和一颗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引领各民族贫困户稳步脱贫,让乡亲们在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11月24日上午,记者在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哈日根图嘎查见到了劳作归来的斯仁塔日娃老人。老人衣着简朴,身上满是草料和尘土,笑容绽放,84岁的他依然过着忙碌踏实的牧民生活,屋内众多的荣誉证书和奖章,无声地述说着老人诚实守信的感人故事。

佩戴着沉甸甸的奖章,斯仁塔日娃老人充满自豪

出生于年的斯仁塔日娃是一名老党员,靠着吃苦耐劳积累了殷实家业。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斯仁塔日娃失去了多只羊和10多头牛,老两口一夜之间一无所有。

三年的时间内,以帮扶单位和乡亲们的帮助为起点,年过七旬的斯仁塔日娃和老伴两人起早贪黑,喂羊、放羊、接羔子,同时还发展了水浇地。年,斯仁塔日娃归还了好心人主动借予的所有牲畜,年7月1日,斯仁塔日娃揣着元现金,专程前往旗里,将扶贫金如数还给旗审计局,身边不少人称老人这个行为“有点傻”。

随后的日子里,斯仁塔日娃饮水思源,不忘困难之时收到的援助,倾力帮助身边未脱贫的困难户们,为因病致贫的牧民苏都周转了10只基础母羊,选50只膘肥体壮的母羊无偿借给贫困户。疫情防控期间,老人多次捐款,年,老人还先后给旗里阿日把苏木和城川镇各捐献亩牧草,价值上万元……此外,牧民黄文祥因生意失败欠下上百万元债务,斯仁塔日娃找上嘎查党支部主动申请帮扶他,将自家的拖拉机、翻转犁等农机具免费提供给黄文祥使用,主动借钱2.7万元,利息一分钱不要,还借给黄文祥50只母羊发展养殖业。

从受助到助人,这位八旬老人用一颗金子般的心,践行着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质朴大义,先后获评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提名奖、年8月“内蒙古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第六届鄂尔多斯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引领着广大农牧民精神上崇德向善,生活上致富奔小康。

银匠阿腾都西:为更多残疾人搭建就业平台

幼年因病致残,从小以轮椅为伴,来自草原的阿腾都西身残志坚,不仅成为一名传承民族手工艺的银匠大师,还搭建了残疾人就业、培训平台,让更多残疾人重拾信心,掌握赖以生存的手艺,踏上自信坚强的人生路。

残疾人工匠塞西雅拉图正在忙碌

11月22日下午,记者在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阿腾都西银匠世家店内看到,银碗、银首饰等银器精美绝伦,凝聚了铸造、锤揲、錾刻、镂空等传统工艺。生产车间内,因脊髓损伤导致肢体一级残疾的塞西雅拉图正坐在轮椅上,对手中的银器精雕细琢。和塞西雅拉图一样,店中工匠甚至部分导购,都是肢体、听力、视力上存在缺陷的残疾人。

“扶残助残,情满人间,只要你手能动,只要你喜欢手工艺,我们免费培训,可居家生产,公司采购,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不但有技能收入,还让他们生活得更加阳光自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阿腾都西银匠世家目前在职员工44人,其中包括17名少数民族,11名残疾人,公司免费为他们提供生活食宿保障,先后投入98万元改造残疾人无障碍设施,为贫困家庭及残疾人士等提供技术培训和就业平台,迄今已为多名贫困残疾人提供了帮助,培训就业多人。

这也是内蒙古阿腾都西银匠世家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阿腾都西的名字是蒙古语,意为工匠的珍宝——金砧子。阿腾都西5岁时因病致残,双腿不能行走,终身以轮椅为伴,却凭借一腔热爱,投身民族手工艺行业,成为一位银匠大师,先后获得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自治区草原英才、自治区自强模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身为残疾人的他深刻理解残疾人的痛苦和希冀,一直用传授技艺、搭建就业平台的方式,帮许许多多的残疾人摆脱苦痛,自食其力,更有尊严地活在人世间。(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郝儒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4022.html

------分隔线----------------------------